Week 18 , 課程狀態: Master: term 1 finished. (4 modules finished, 6 modules to go)
心理狀態: 剛寫完作業休息中(菸~)
寫完 Finance module 的作業,第一學期也告一個段落了。回顧這兩個多月的term 1課程和生活,其實我很慶幸自己做了出國念書這個決定。
雖然來到這個沒有小七,沒有夜市,沒有五十嵐,也沒有誠品的地方;雖然生活習慣被迫改變了許多,雖然有偶發的思鄉情緒,但學習著自己不會的東西,碰觸新的知識就像打開我生命的某一部分,讓我覺得自己至少有在前進,至少和以前有些不一樣。
如果待在台灣,辭職後只是接續找下一份工作,有很大的可能性我還是會被困在同一個領域,然後被工作耗盡,學不到新的東西,最後只是變成老狗變不出新把戲。
當然我很清楚碩士畢業絕對不等於就業保證,但至少我會問心無愧,至少我知道我碰觸到了自己之前一直很想再多學一點、卻並不了解的領域。然後,或許我可以有更多可能性,人生,可以有更多可能性。
前些天看到Mr.6 的新文章寫著:
人們常碰到一個簡單的問題:我想再進步、想再更好,但,我到底應該在上多少課,才會學好法文? 一週要上多少鋼琴課,才能學好鋼琴?
答案是:要看看你覺得自己有多「不好」。
我們的付出,等同於我們的「誤認」。太有信心,我們的腳步就緩了,所以,成功的人,在某程度上是比較沒信心的。一場「誤認」,一生得到的東西,反而多了人家很多很多。
(原文出處:http://mr6.cc/?p=6963)
覺得,不能同意更多了! 我們的學院WMG上課的方式,讓我覺得自學其實佔很重的一部分。
WMG的上課方式和一般研究所很不一樣,因為最早這個學院是專門設計給已在職場工作,Part-time進修碩士學位的學生,所以上課模式以一週每天從早到晚密集上課走完一個Module為主。Module結束後,六週內要交一篇4000-5000字的作業。
通常一年需要完成9個modules,如果被當掉一個module,就不能畢業了。所以有人為了安全起見,會修10個modules。然後在這一年邊上課邊寫作業的中間,也要把碩士論文一起生出來。
說真的,這樣的上課模式,有它的缺陷在,因為別人一門課可能上一學期,每週上一堂課,但我們卻必須在一週內每天七小時連上五天上完。不要說英國其它研究所,就連Warwick University 裡其它的學院都沒有人這樣上課的。
在這樣的上課模式下,其實自學的能力和心態非常重要,老師教的東西算是一個入門,要真正學到東西反而是在寫課後的4000-5000作業時,因為作業題目其實都很靈活很實務,如何把理論吸收、整合再輸出成答案,每個人的過程都不一樣。也是在這樣的過程,藉由閱讀和找資料,讓自己對所學的這門課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和想法。
所以,要學到多少東西、學多深,其實是看自己。就像Mr.6 說的:我們的付出,等同於我們的「誤認」。太有信心,我們的腳步就緩了。
在上課的時候,因為我不是本科系的,甚至連商科背景都不是,所以很多東西我的反應無法像有背景的同學那麼快,一開始會覺得有點挫折,但現在我反而覺得這樣很好,因為我正在學著一個我完全不會的東西,人該學的,不就是這樣嗎?
娃娃魏如萱說:「我知道現在所有的不好,都是為了以後的好在做準備。」
那我更沒有甚麼好擔心的,因為我現在的生活,「好」的部分遠遠大過「不好」。
我很幸福,為了未來準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