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禮物」是「P.S 我愛你」的作者Cecelia Ahern 的新作品,書皮封面的故事介紹是這樣的:
「你好,我是盧,但認識我的人都叫我混蛋。」
盧.薩芬是個工作狂,他的時間總是不夠用,
「最後的禮物」是「P.S 我愛你」的作者Cecelia Ahern 的新作品,書皮封面的故事介紹是這樣的:
「你好,我是盧,但認識我的人都叫我混蛋。」
盧.薩芬是個工作狂,他的時間總是不夠用,
「跟誤入歧途後回歸到正道的人相比,一直都循規蹈矩的人絕對比較偉大。可惜的是這種人是不會成為聚光燈焦點的。在學校也是一樣。於是認真過日子的人對自己的存在價值產生疑問,導致負面思考的原因不正在於此嗎?」--- 《告白》‧ 湊佳苗
這本去年在台灣電影和書一起爆紅的小說,因為自己之前對於日本小說的冷感,導致最近才follow上。
《告白》和作者的第二部作品《贖罪》一樣,擁有類似的敘事風格、類似的結局驚爆和沉重感,但前者的鋪陳和合理性又更勝出,由於我閱讀的順序是先看《贖罪》再看《告白》,已經覺得《贖罪》很棒了,讀到《告白》更是激賞,尤其最後的結局,讓人看完後還在驚訝中久久不能自己的程度和另一日本推理名家東野佳吾的《嫌疑犯X的獻身》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近兩個月閱讀小說的習慣起了變化,不知道為什麼開始follow特定作者寫的書,這和以往很雜食性只要有興趣就看的閱讀習慣有些不同,尤其以前從不看日本小說的我 (我以前不喜歡看日本小說,覺得裡面太多奇怪的性愛和死亡,太重也太莫名無法承受orz),竟然在無意間接觸萬城目學的小說後,如同開了一扇窗一樣,除了追起萬城目學系列,也開始追起東野圭吾和湊佳苗的推理小說。
人的慣性其實也是說改變就改變阿~ 既然這樣就來整理一下最近的閱讀書單
不過第一個要寫的,還是我的舊愛---西方推理小說
「我本來想要隨隨便便過日子的,應該不難啊!」--- 張學友‧月滿軒尼詩
《月滿軒尼詩》講述的是張學友和湯唯在香港的城市愛情故事。但我較有興趣的是張學友這個角色,他飾演的是一位41歲仍與母親同住的電器行少東,心無大志每天睡到中午起床,三餐都有同住的阿姨張羅。張學友演來頗為傳神,讓人覺得有些受不了他渾渾噩噩的生活態度時,又會被他與世無爭的樂觀逗笑。
張學友的角色確實是反映了現在成年人普遍歸巢與父母同住的現像,或許香港也像台灣一樣有這種狀況吧!片中張學友的阿姨曾和他媽媽提到張學友有可能搬出去的計畫,媽媽立即大罵「搬出去?他有錢供他自己住嗎?為什麼要搬出去?」真是一語道破我的心啊!記得前些時候上英文課時,外籍老師驚訝於班上同學雖然都已經是上班族或大學畢卻仍住在家裡的情形。"Why not moving out?"老師這麼問,當時真想和他說: 百分之百想~就是沒錢啊!!!
「有信仰自然好,關鍵是信仰帶我們去何方。如果信仰帶我們去溝裡,那我們還是暫且留在岸上看天色吧!」--- 韓寒
近日因著準備英文考試,開始在和英文寫作的申論題奮戰著,深深的覺得,很多時候倒不只是英文程度的問題,而是「論點淺薄」的問題。同時間看著大陸作家韓寒的博客雜文集《青春》,讚嘆於他對於事件的獨特觀點和一針見血的精闢論點。怎麼能,寫的如此直言卻又幽默諷刺,而且還是身在中國大陸這樣的環境中。
是不是,對於很多事,尤其是具有爭議性的事,我已經練就麻木而事不關己的態度,所以漸漸的也就遺失了所謂為自己的觀點立論、並且做清晰闡述的能力呢?博客來一篇編輯手扎,即以「突然,我恨起自己的隨波逐流」為題介紹韓寒的《青春》一書,這樣的形容,確實是貼切到我心坎裡了!
前些日子看完了松浦彌太郎的《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其實撇開一些我並不特別有feel的篇章,整體來說是很不錯的一本書呢!
喜歡作者用分享的方式和讀者訴說他的生活態度,以 我的生活態度並沒有十分特別,可能你也有自己的生活哲學,而且以此過著很好的人生,我只是有這個機會可以付梓出版而已 的想法,和大家一同分享著。
最近看了這兩本書,雖然是在講不同的主題,但卻有著驚人的相同點,讓我不得不一時興起拿這兩本書來一起不推薦一下。
《衝了!熱血玩出大生意》討論「如何利用社群網路創業和成就個人品牌」
《20幾歲就定位》討論「如何...ㄜ幫助你在20幾歲就就定位...」
《Books》
「用理論無法說明的事情,是怎麼說也不會明白的事情。」
讀完了村上春樹的1Q84 book1~book3,不知道為什麼這卻是全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句子,雖然也不能夠精確的掌握這個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但就是有一種想要把它畫底線標記起來、剪下來貼在顯眼地方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