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一些簡單的問題,都有很困難的答案。但是在台灣的教育裡,很困難的問題,總是有很簡單的答案。」--- 褚士瑩
前幾天在上英語口說討論課時,需要針對一個議題發表看法,但是講一講之後,發現除了語言隔閡外,其實最大的問題反而是在沒有想法這件事。因為和老師持不同的觀點,怎麼講一講就越講越心虛了,甚至被老師影響覺得嗯好像那樣才是對的。後來想想也真好笑,這又不是考試,觀點就是觀點,哪有誰是誰非的問題?
同學下課後說到這不像英語課,比較像邏輯課。一語道破。或許是因為我們和西方人受教育的方式真的不同,他們從小就被鼓勵發表自己的意見,就算那些意見可能還不成熟,但卻是一個很重要的訓練過程,訓練自己對於事務有自己的看法,並且為自己的看法執言,也傾聽別人的觀點,然後擁有接受同一件事有不同觀點的氣度。
可是,台灣的教育好像比較缺乏這樣的訓練和空間,從每次遇到要公開發言的場合,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內,如果對於答案沒有把握,就會假裝失聰低頭不看講者的情況可以略見一二。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曾經不只一次問自己,我在迴避什麼? 我是怕自己的意見很可笑嗎? 應該不是,因為我已經習慣在腦袋想好了才發言,那是因為什麼呢? 我後來發現,我很怕自己講的不是標準答案,因為我已經好習慣甚麼問題都有一個標準答案,或者應該說---最好的答案。小時候,我follow著老師和父母的解答,就算心裡不服氣,但還是會隱隱的覺得是自己錯了,因為那是「最好的答案」。
長大了,好像很有自己的主見,但其實還是一樣在follow著別人的答案,只是這些別人從老師爸媽變成不同領域的意見領袖。現在的媒體總是斷章取義就爆出一個新聞,然後可能訪問某一個名人的看法,其它人就莫名其妙分成兩派,喜歡那位名人的支持他的論點,不喜歡的就唱反調,但有多少人會去稍微查一下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真的以自己對事件的看法而發言呢? 我有時也會常常犯這種錯誤,以別人的意見為意見,但沒有經過自己思考,始終不是自己的。最明顯的地方就是,依附別人看法的發言是沒有後續論點支撐的,所以講完了支持或反對之後,後面就沉默了,再也說不出話。
沒有自己觀點的人生,不會為自己的想法而辯駁然後堅持的人生, 不就只是一直在過著別人的人生嗎?
褚士瑩在三月分的Cheers雜誌有一篇專訪,寫到一段話我非常喜歡,特別引用。
大部分事情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習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而且答案都是對的。... 前幾個月在緬甸仰光,我跟另外兩位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吃飯。過程中,一直有人來跟我們要錢。其中一位緬甸女生,是我們當中收入最少的,但遇到每個乞丐都給錢。
我們三個都不是壞人,但為什麼有人給、有人不給? 我好奇他們的答案。當然,我就是因為想知道面對乞丐該怎麼辦,所以去NGO工作,但除此之外,我沒有多餘的資源給他們,所以我沒有給錢。
另一個澳洲人,是我們之中錢賺最多的,他說,你有沒有發現,別桌都沒有人來要錢,只有我們這桌一直有人來,因為這桌有個外國人(指他自己),所以他認為自己遇到種族歧視,如果遇到種族歧視還要給錢,這不是誤導嗎?
第三位緬甸女生說,因為自己是緬甸人,所以更能理解緬甸人已經沒有錢了,唯一剩下的只有自尊,如果他連自尊都不要,出來要錢,不給他就是第二次傷害。這也很有道理。
我們三個人的答案,對我們來說都是對的,雖然答案不一樣,但我們還是很好的朋友,也都認同對方,這就是「世界公民」間的關係,是寬容、彼此互相理解。每個人都有答案,但不需要標準答案的世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