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誤入歧途後回歸到正道的人相比,一直都循規蹈矩的人絕對比較偉大。可惜的是這種人是不會成為聚光燈焦點的。在學校也是一樣。於是認真過日子的人對自己的存在價值產生疑問,導致負面思考的原因不正在於此嗎?」--- 《告白》‧ 湊佳苗
這本去年在台灣電影和書一起爆紅的小說,因為自己之前對於日本小說的冷感,導致最近才follow上。
《告白》和作者的第二部作品《贖罪》一樣,擁有類似的敘事風格、類似的結局驚爆和沉重感,但前者的鋪陳和合理性又更勝出,由於我閱讀的順序是先看《贖罪》再看《告白》,已經覺得《贖罪》很棒了,讀到《告白》更是激賞,尤其最後的結局,讓人看完後還在驚訝中久久不能自己的程度和另一日本推理名家東野佳吾的《嫌疑犯X的獻身》有異曲同工之妙。
也才明白為什麼這部作品會引起注目,因為它可以探討的面相太多,親子之間的關係,師生之間的關係,學校的霸凌問題,和存在於人性本質中的惡意。很多人驚訝於書中對於青少年惡意心態和行為的描寫,但其實青少年本來就一點也不純真,以「他還小不懂事」或「純真無邪」的概念來看國小國中生的人,基本上已經忘記自己小時候是怎麼看這個世界。就像書中全班同學對於特定同學的集體孤立和欺負,本就是一種很容易在國小國中生階段會莫名發生的事,因為選邊站和落井下石的心態不變,不管是成人還是小孩,尤其小孩更會因為表現的方式非常直接而讓場面非常難堪,甚至殘酷。「學校是社會的縮影」,表示不管好壞都會一起體現。
作者湊佳苗對於親子之間的描寫一直是讓我感到最震撼的部分,不管在《告白》或是《贖罪》皆然,當父母親無心的價值觀,長期投射在小孩身上時,竟會對小孩造成如此意想不到甚至一輩子的影響。邊驚訝的同時卻也邊感到嗯好像真得是這樣。就算長的再大,覺得自己做很多事已經是為自己而做了,但仍有一些部分還是會被父母的價值觀和期望拉扯著吧!~
博客來的內容介紹:
當倫理和正義分歧,你該選哪邊?
一位中學女老師在校園游泳池內發現自己的四歲女兒意外溺斃,後來經她私下調查,原來是班上兩位學生謀殺的,但殺人動機實在荒唐。痛失愛女的老師辭職,不向警方申請重新調查,而在結業式那天向全班學生告白真相,並透露了她的復仇計畫,在學生們的心底種下恐懼的因子……
全新的校園犯罪書寫
作者利用《罪與罰》的反推理手法來心理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園犯罪,各篇章由受害者親人、嫌疑犯學生、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學等主觀視角分別告白,一步步逼近犯罪動機的核心,藉此也提出許多重要問題,像是師生親子關係如何有效溝通、校園犯罪的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懲罰該如何拿捏、如何與疑似有問題的學生相處來預防犯罪、如何落實個別化人格教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規章是否該檢討等等,小說適切地用個人的自白故事點出當今教育出了問題的因果所在。
留言列表